科学与艺术

作者/出处:李德昌   日期:2005-01-07


        如果说在工业经济时代以前,可以将科学与艺术概括为“一个硬币的两面”则在新经济时代这种概括就稍显过时,因为相对于新经济文理在深层次上更加迅速融合的趋势,这种认识已经不能概括时代的特征。而且在潜意识里隐含了艺术与科学在本质上还是“两张皮”的概念。这既与科学的追求不符,也与艺术的本质相悖。

当将科学与艺术在宇宙、生命、社会演化的深层次规律上进行探讨之时,就会发现科学在根本上追求的就是艺术性的真蒂和象艺术一样的和协美。牛顿的理论代替亚里士多德时代的理论,是因为牛顿的理论更具有艺术一样的和协美,更能完美的解释大、小两物体同时下落时,为什么不一定是大的物体先落地;更能完美地描述行星绕太阳运转时,是按照象音乐结构一样具有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时而张紧、时而松懈、时而远去,时而凸显的椭圆轨道运行的(而哥白尼时代的圆轨道则象一个单调的长音,不具有音乐结构)。爱因斯坦的理论代替牛顿的理论也是因为相对论更具有艺术的和协美。牛顿理论并不是完全和协的,例如:它并不能描述行星轨道的近日点为什么要发生进动,就象一个教条刻板的音乐理论不能理解演奏家的变奏发挥,歌唱家将歌词在音符下的位置迁移甚至延时表现,国标舞大师在某些小节使节奏变换一样;也象传统的美术理论不能理解抽象派画家那变形的艺术一样。这些都需要更加和协的能反映美的真蒂的艺术理论才能描述。相对论代替牛顿力学,就是充当了这样一种更加和协的能反映自然的本质结构的艺术理论。它用数学的完美形式在行星轨道的二阶微分方程中推导出了使行星近日点发生进动的项,描述了行星的运行不但依照完美的,具有音乐结构的,按照力学作用规律构造的几何椭圆轨道运行,而且还以精细的数学形式表述了行星在自己的轨道上运行时,怎样象演奏家、歌唱家、国标舞大师一样进行着发挥和二次创作—使轨道的近日点按照具有协和美的力学作用规律以微小的进动进行迁移。由此使我们联想到地球和所有天体,好象并不是一些宇宙灰组成的物质实体,而简直就象是有意识、有灵感的艺术家,她们在科学家,数学家按照艺术和音乐的规律设计的天堂里进行着演奏、歌唱和舞蹈。由此可见,在这种宇宙演化和艺术结构的本质层次上,你还能看出科学与艺术有什么本质区别吗?当然这里需要的是对于自然科学的深刻理解和对于人文艺术的广博知识。

不但如此,相对论还以完美的数学形式描述了抽象派画家那“变形”的艺术,你要是真正理解了引力怎样使空间弯曲的那些数学方程,形成了真实宇宙基底空间的不平直图象,你就会确信,那“变形”的艺术再真实不过了。

另一方面,从生活意识形态和社会层面上分析,是由于信息时代强大的信息作用力(强大的信息使地球被压缩成了一个地球村,就象当太阳被压缩成一个足球时,强大的引力使太阳表面的光也要发生弯曲),使意识的基底空间不平直了(表现为各种多元化、多极化和个性化),所以变形的艺术就是这种意识空间弯曲的真实体现。

从本质上讲,究竞是艺术表现了科学还是科学体现了艺术,这取决于你是从艺术来看科学,还是从科学来看艺术。就象对于物理学家来说,物质空间弯曲是由于物质引力的作用;在信息力学家看来,意识空间弯曲是由于信息力的作用;而在几何学家看来,引力的作用只不过是物质空间弯曲 的几何效应;在社会学家看来,信息力的作用也只是意识空间弯曲(各种多元化、多极化和个性化)的社会效应。最后面对艺术家,他会对你说:你不能光听别人怎样说,请你来看我的画!

由此可见,自然科学、数学、人文艺术他们在本质上是相通的、融合的,如果说以往的自然科学是侧重描述物质世界的演化规律,那么人文艺术就是侧重描述精神世界的演化规律,原则上说,数学则既可以描述物质世界也可以描述精神世界。它们在本质上的相通和相融,决定于支配物质世界的演化和精神世界的演化的规律在根本上是一致的。诸如:次序性、变换性、对称性、作用性、协同性、突变性、耗散性无所不在。

既然科学与艺术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和相融的,就不能把它们分为一个硬币的两面,好象一个人的两面、一个社会的两面。因为这样的分法总给人以“两张皮”的嫌疑,不能真正体现艺术与科学融会贯通的本质。而且正是这种认识在实践中导致了使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割裂和分离。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很多大学都在加强人文教育,认为只要抓好这两个面,就能培养出综合素质的人才,而不真正重视进行文理融合性的教育,结果培养出的人才最多只能是“拼盘”或文理“杂拌”型人才:例如,通过人文教育,他们有可能了解到开普勒是在研究某段音乐时,发现了行星运动的椭圆轨道,但是他们既不能从现有教科书以及任何参考资料上看到有关音乐结构和椭圆轨道的深层次分析,也不能从教师那里听到相对论与音乐艺术的本质统一,所以他们还是不能理解椭圆轨道与音乐结构有什么本质联系,更无法理解行星轨道的近日点进动与演奏家、歌唱家及舞蹈大师的发挥和二次创作有什么内在联系,也更无法将它们与变换、对称、协同、分形、耗散、突变等宇宙生命和社会演化的根本规律统一起来;现有的人文教育,也许能够使他们知道某首名曲是谁作的,某首唐诗是谁写的,某张名画是谁画的,但不能使他们将艺术的思维与科学及科学发现和创新联系起来。所以在这种模式中培养出来的学生,他们无法用艺术的思维来引导科学创新,也无法构致科学的创新来表达艺术的真蒂。

所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要向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的那样,“提高教育素质和全社会的教育水平”。对于目前的高等教育来说,提高教育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真正进行文理融合性的教育。提高文理融合性的教育水平,可能存在四种途径:其一、在自然科学的课程中融入艺术思维的教育;其二、在人文素质课程中融入自然科学规律和方法的教育;其三、经济和管理类课程本身就是一种交叉学科,更要全面使自然科学的规律与社会科学的原理相融合,例如:可以讲“新经济力学(信息力学)”,可以讲“对称化管理(物理与管理)”等等;其四、创设专门讲授艺术与科学相融性的课程,例如:“艺术与物理”,“音乐与数学”,“新经济与创新素质”等等。

要在高等教育中真正实现以上提到的文理融合性教育,首先需要的是文理兼通的教师:既需要教师具有深厚的自然科学知识,又需要教师具有广博的人文与艺术科学知识,更需要教师能够在深层次上理解宇宙、生命和社会演化的内在机制,从而在根本上能将自然科学与人文艺术融会贯通。所以要想通过文理融合性的教学提高教育素质,首先就是要提高教师素质,新经济呼唤真正的文理融合性教育,更呼唤真正能够文理兼通的教师。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