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说“科学”与“艺术”

作者/出处:南岛   日期:2004-09-22


   

我们通常情况下,只要说到科学的思维方式,首先就把它界定为“逻辑思维”。实际上,科学的发明创造,是离不开感性思维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直觉思维的。它并不是只有艺术创造所独有的思维模式。
    爱因斯坦曾说,“真正可贵的因素是直觉。”这种直觉在科学的发明创造过程中是经常可以看到的。比如,众所周知的阿基米德定律就是凭直觉解决疑问的例证。阿基米德在面临“结构复杂的金冠是否用同等重量的白银掺假”问题时百思不得其解。他知道金与银的比重不同,同重的金与银体积也不同,要想知道金冠中是否含有同等重量的白银时,阿基米德很清楚解决问题的关键就是测知金冠的体积。用怎样的办法才能测出结构复杂的金冠体积呢?当他带着问题跨入浴缸时,看到浸入水中的身体与浴缸溢出的水就想到两者体积相同,即刻得出了测量金冠体积的办法:把金冠置入水中,被金冠排开的水的体积就是金冠的体积。阿基米德运用的是一种跳跃性的直觉思维,凭直觉使困扰他的疑问迎刃而解。
    那么,艺术创造我们就完全是用直觉思维,完全可以摆脱掉逻辑思维而天马行空吗?任何一个有成就的大艺术家,我个人认为,他首先应该是一个思想家。这样自然就离不开理性的思考与探讨。就艺术创造过程中,我们也可以看到逻辑思维的踪迹。唐朝诗人贾岛的“推敲”故事,大家都会知道,你不认为他的“推”和“敲”的创作过程,不就是典型的逻辑思维的过程吗?
    

附:
 

《“科学”与“艺术”思维模式的几点随想》


 

作 者:林叶枫 

    拜读了南岛先生推荐的《再说“科学”与“艺术”》及其相关回帖,其中的见解都很有见地。科学发现(发明)和艺术创造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别,在南先生的文中已经肯定。就这个问题也谈几点个人想法。
    
     对于“逻辑思维”和“直觉思维”,我更偏好使用“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两个词。两种思维方式,无论是在科学发现和艺术创造过程中都是不能分离的,它们交织在一起,有的时候很难说清楚到底是哪种思维方式起了最关键性的作用。“推敲”的故事和石鼓的文章《关于<一笔写青天>随笔》,正是展示了艺术创造过程中的“逻辑思维”方式起到的作用。阿基米德浮力定律的故事表明“灵感”在科学发现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形象思维让人“顿悟”,在此基础上“抽象思维”进一步发挥作用,这样阿基米德定律便诞生了。类似的例子在艺术创造和科学发现的历史中,枚不胜举。
    
     一件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开始于艺术家的灵感,形象思维在艺术作品构思的初级阶段起到了关键作用,但是构思过程又离不开抽象思维或者逻辑思维过程。艺术分成了不同的流派或者不同的风格,每一种流派都形成了一定的规范或者规则,这些规则建立在一定的艺术元素之上,而这些纷繁的艺术元素之间是相互制约的,这种制约应该是一个逻辑的制约,正是这种逻辑上的制约,使得艺术元素的组合或者表现手法背后隐藏了一个逻辑思维的过程,于是表现出了艺术作品的不同风格和流派。在艺术家的创作过程中,这种规则几乎左右了他的整个创作过程,逻辑思维的作用只不过被掩盖了。
    
     在很多情况下,科学发现的过程源于形象思维,靠科学家靠直感来发现和提出科学问题。随后开始了严格的逻辑推理过程,最后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逻辑的东西。所以,科学发现(创造)的最后成果,在某种程度上掩盖了形象思维的过程。
    
     美学方法,无论在艺术创作还是在科学发现中,都是十分重要的。美,与其说是客观实在,不如说是人的一种心理感受,这种感受是由人的修养决定的。对称、和谐是事物的本质属性,九大行星的发现过程,实际体现了美学方法的重要性。艺术家和科学家同样追求着美,二者的美体现在不同的方面。作为欣赏者,对于艺术的欣赏更注重直觉,对于科学的欣赏更注重逻辑方面。
    
     总之,无论是艺术工作者还是科学工作者,只要能称为“家”,都同时具有强烈的直感,同时具有良好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品格。科学发现和艺术创作的很多个案告诉我们,创造(作)过程不能拘泥于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思维应该具有发散性,创新往往在发散性思维中诞生。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