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已提到科学与艺术在建筑上的有机结合,这里,索性就讲穿了它。的确,搞建
筑设计的,讲究的是艺术感,美仑美奂,或者清幽雅致;宏伟阔大,或者小巧玲珑……不同
的建筑设计,有着各异的艺术个性,可谓摇曳生姿、俊彩星驰。而搞结构的,则讲的是严苛
和科学态度,分毫不爽,计算上不可有一丝的差错,否则,人命关天,谁可负责?!所以,
有些出类拔萃的建筑蓝图,却教搞结构的伤透了脑筋,好在现在科技发达了,不然,有些建
筑,是无法从图纸走向大地的。
科学与艺术,功能与美,总是在不断的磨合中,令建筑走向一个又一个的巅峰,克服一
道又一道的难题——这也是一个永无终止的自由王国。
而今,“后现代”了,人们似乎更讲文化、讲传统、讲场景的“历史经验”了。但仍免
不了有人在权力意志下,背道而驰,生生弄出众多的不尴不尬来。
阿房宫、兴王府的毁灭,只是一把火,建设难,破坏却很容易。而这,只是出于一个人
或几个人的思维定势,说烧就烧了。不过,无论消失与否,它们毕竟是中国建筑史上辉煌的
一页,还有文赋、诗画留下痕迹。
可是,有的“建筑”却不是那么回事,那里边,没有智慧,没有文化……
近日,在一个举世闻名的风景名胜地——那是有几十个国家元首到过的地方,却只是由
于长官意志,竟出现了一个仿深圳“世界之窗”的微缩景观,当然,不是与“世界之窗”一
模一样,它微缩的,只是世界上的桥梁。
而外国游客对此则索然无味,他们除了对一座赵州桥还有点兴致,别的,则直摇头。他
们来到这中国最出名的景区,并不是要来看他们那里已经有了的东西。如果当地长官稍动点
脑筋,或者不耻“下问”,请教一下建筑、旅游方面的专家的话,则不至于这么尴尬。
这自然只是比较典型的一个例子,类似一窝蜂而上的“景观”,全国还不知道有多少?
其中最出名的,莫过于几乎到处都有的“西游记宫”之类,可游客又有多少?大都是门可罗
雀。
论文化,没文化;论审美,没审美;论智慧,就更谈不上。
那样一个世界顶尖级的风景区,它的优势,绝对不是移栽什么微缩景观,这只会破坏它
的优势,弄得不伦不类。
如果它是威尼斯,是类似的水城,若建筑起各具特色的、千姿百态的桥,可能只会增色
而不会添乱,可它并不是。它的迷人之处,魅力所在,只是奇山奇水奇岩奇石,把天造地设
的自然景观,加上人为的东西,正成了人为二字组成的“伪”——这却不见得是什么好字眼
。这似乎又回到了关于建筑、权力与真理的老而又老的问题了。
审时度势,因地制宜,永远是建筑与景观所必须遵循的原则,离开了这一条,这基本的
一条,势必造成错位与混乱。中国传统讲天时、地利、人和,这天时,不仅仅是气候,也包
括历史与时代的走向;地利,当然是地理环境,也包括用料的方便等等。至于人和,比上述
两点就更复杂得多了,人的心理趋求、价值取向、人生观、世界观,没有一成不变或定于一
尊,终归是千差万别的,但其中,却仍是有规律可寻。一位决策者,在要建什么不建什么时
,缺乏这些起码的常识,心血来潮,自以为是,到头来当悔之不及。
如何研究建筑的硬环境与软环境,物质的条件与精神的趋求,包括整个文化的背景,这
都是我反复强调的。建筑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既要理性,也同样需要激情,二者结
合好,才会真正出现大作品乃至划时代的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