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画陶瓷造假手法大揭秘
|

|
|
本报记者 吴真 实习生 靳志杰
|
书画陶瓷造假严重在收藏界已是人所共知的事实,它已成为打假难度最高的行业。近日由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书法“鸳鸯对”鉴定全集》将矛头对准书画“李鬼”,在收藏界掀起一阵波澜。有专家断言:“此书一出,有些人要倒大霉了。”记者随即对广州书画和陶瓷收藏进行调查,发现造假市场的“繁荣昌盛”让人吃惊。
|
花样翻新的造假手段让藏家鉴定家们头痛不已。严亮 摄
|
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
|
“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七八年间,我只搜集到100多件鸳鸯对,这两年忽然冒出了300多幅,这说明近来造假之气越演越烈了。”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二级美术师王乃栋告诉记者,作假的比搞研究的、搞鉴定的还要厉害,作假的方法层出不穷,手段也是极尽钻空子之能事。作假的把真品给藏了起来,原样复制,隔一段时间就售出一件,让市场跟着假东西跑。
|
在近二十年与书画赝品的“斗争”中,王乃栋总结出书画作伪五大手法:
|
统体———画工做仿真品时,有的把名家的真品放在玻璃台面底下,利用灯光反射,进行拓绘;或用大幅的玻璃纸铺在原作上,逐笔细描,然后再把描好的玻璃纸铺在灯桌上面,再覆以宣纸,然后运笔画在宣纸上。没有这种条件的,或笔下“过得硬”的,干脆挂在墙上描摹,而后题跋钤印,堂而皇之地随行入市。
|
换款————利用现成作品,擦去或挖空题款和印章,而后加上其他不相干的作者名款。
|
添款———即在原来没有落款的书画作品上,添上某位名家的名款,使作品陡然间成了“名人之作”。
|
半真半假————以一段真的题跋,接上一段假画,或利用真款四周留有余纸,加绘假画。还有的把原画放大,增加尺幅面积,如利用假画把册页放宽或拉长。也有的把一幅画分切成两段甚至三段,这种情形大多发生在长卷上。
|
有的移贴手法更为精妙,如果不重新装裱,其真伪就很难被发现。上海某博物馆收藏了一幅古代山水画,上面有黄宾虹的题记。专家曾多次对这幅作品进行鉴定,均被确认为真迹。直到6年以后,当博物馆对其进行翻裱,裱糊师将宣纸揭下一看,题款和画幅整个脱离开来,变成了两半,这才知道,此画有假。对一些古旧作品的赝品,售假者通常会在假画上加盖伪造的著名鉴赏家的鉴定专用图章,甚至有专门为鉴定这幅画而做的题跋。
|
据陶瓷鉴定专家、广州市文物总店总经理曾波强介绍,陶瓷的作伪手段相对简单,就是机械切割,在器物上动手术,运用剪切和粘贴作成一个新的东西,然后再进行仿瓷的涂料做色,机械喷吹,最后再做旧。这件东西就成了真假相掺的伪品,极具迷惑性。
|
鉴定专家面临高科技挑战
|
书画鉴定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要求极高的工作,即使是让与画家关系亲近的学生或家属来鉴定,准确性也只能达到百分之八九十。记者采访的多位鉴定家均表示,由于造假者善于采用高科技手段,目前在这场持久战中,鉴定专家处于下风。
|
造假者对现代扫描、照相制版等高新技术的应用,使书画判定真伪的重要标准————印章的复制已没有任何问题,更使赝品陶瓷的造型几乎与真品无甚差别;造假者所具备的高难度的笔墨技巧有时与鉴赏者的鉴识眼光水平相当甚至更高,而低劣的赝品又往往得到不少好事而初入行的“知音”青睐。
|
许多收藏者好面子也给造假者不少可乘之机,他们即使知道被骗也不向骗子追讨损失,不愿声张,“破财事小,失节事大”。为了一些金钱利益,某些专家故意对造假卖假者采取两不政策———不打击、不澄清。“赝品?你斥为假,他说是真,才会有人请我们出面调停。”这是他们的如意算盘。
|
广东收藏界鉴赏水平堪虞
|
广东收藏爱好书画文物的人不少,但鉴赏的总体水平不算高。曾波强举了个例:广东曾经有一位潮州的收藏家花了好几千万买了很多陶瓷等文物,请专家去鉴定,其中真品竟只有寥寥几件。“那些投资收藏的,有的根本不懂古玩,容易在骗子的花言巧语下失去判断力。很多人总以为拣到宝了,总说自己的是官窑真品,其实想一想就知道,真正的官窑真品也没多少,我们有时也不好说,有些收藏家不乐意听到这些,说了他也听不进去的。”
|
收藏的人多,上当受骗的也多,针对这种情况,广州文物总店方面举办了一些鉴赏培训班,提供300多件真品陶器让学员接触,鉴定权威逐一讲解,“多学、多摸,自然能练就火眼金睛”。曾经理还给收藏者提了一些意见,收藏文物最好还是通过正常途径,文物贩子们实在太“危险”了。
|
■ 链接
|
一·鸳鸯对
|
“鸳鸯对”是造假者对名家书法对联原样复制后在社会上出现的两件以上文字和写法相同的对联,由于书艺水平较高,具有极大的欺骗性。
|
二·陶瓷鉴别方法:
|
1、看瓷器的造型。不同时期、不同社会的人们其文化差异是巨大的,无法重合,仿造品不管怎样精心研究被仿对象,着意模仿其特点,仍留下其仿造的蛛丝马迹。
|
2、看陶器的釉质、胎质。仿造的陶瓷一般胎质、釉质过细,这是因为生产力不同。现在的生产技术高,仿造者在胎釉料加工时多利用当代之生产技术条件,故往往在精细程度上过了。
|
3、看颜色。每个时代陶器颜色的料不同,青花的颜色特点也不同。现在有些看上去彩太鲜,比如白彩太白,红彩太红,绿彩大绿成墨绿色等等,没有体现所处时代的彩色的意蕴。
|
4、画功的鉴定。仿品纹饰的绘画不自然,笔力拘谨,线条不流畅;有些拙劣的仿品纹饰粗糙。仿品因其要仿,对纹饰刻意描摹,必然十分谨慎生硬,很不自然。因此,只要把握了陶器纹饰的意蕴,是可以辨别其真伪的。仿的画随极形似,但终缺少真品艺术的韵味,不能神似。
|
三·书画赝品
|
一般分为临摹、造本、仿本、假画真跋、改添款等几种。临摹本,即比照原作临摹的作品。
|
造本,即专造年代远且无作品传世的名家作品,由于无法将此画与作家其它作品相比较,造本具有很大的欺骗性。
|
仿本,即作伪者长期研习某名家作品,有的已经与该名家的笔痕趋同。
|
假画真跋,造伪者绘制出赝品、重新揭裱时,再配以真的题跋,在这种情况下书画鉴赏家也难免不看走眼。
|
改添款,原来的书画无款,添上某一名家的名款以成“名人之作”了。
|
这样两幅作品,你能分清孰真孰假?(左假右真) |
文章来源:南方日报 [主页]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