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 页| 艺术山庄|网上展览馆|名家画苑|网络美术教室|收藏天地|书画鉴赏|艺术论坛|老年书画| | |
科学与艺术|艺术与生活|天地人社区|作品销售| 联系我们| 留言1 | 博客1| blog2 | Eenlish| | |
王玉山花鸟画作品 |
|
![]() |
王玉山
北京人,男,汉族,1951年生。198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1994年从师著名教育家、书画家孙其峰先生,研习小写意花鸟画。 |
"为人作嫁"与花鸟写真 刘士忠——花鸟画家王玉山印象 |
|
在我供职的人民美术出版社,自成立起,直到今天,有一批学有专长,精于书画,在编辑出版,学术研究及艺术创作上均取得丰硕成果和深厚造诣的人,人们称他们为学者型编辑或画家型编辑,已表明身份的双重性。需要指出的事,他们的正式职业也是编辑,而“学者”和“画家”则是他们的另一身份,即编辑之余所从事的自己的专业之好。也就是说,在人美社乃至全国其他美术出版社中许多编辑都在采取两栖作战的方式,即白天做先进文化的传播工作,夜晚或节假日则伏案染翰弄 墨,进行文化艺术的创造。他们以这种他人难以体验的独特方式,推动着美术事业的发展。我的同事王玉山先生就是其中一位。 说到画家的业余身份,其实这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普遍现象。今天人们谈到画家及其创作时,动辄强调其身份的专业性,认为只有专业画家才能画出好画,创作出优秀作品。其实并不尽然。在古代有无数的优秀画家是以“业余”的身份出现在画坛上的,这些“业余”画家的共同特点是,他们普遍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掌握多种文艺技能,身兼数职。在他们身上诗文歌赋、琴棋书画无所不能,有的甚至无一不精,而且大都是学问功业之余的日课。这种“业余”之好是很少掺杂功利色彩的,更多的是兴趣所致和性情所为,使画家的心态变得轻松,它导致画家创作主旨和价值取向的自由,以及艺术语言与表现形式的灵活。在这种心理背景下创作出的作品必然具有丰富的文化含量。 20世纪以来,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迁,画家的身份较之以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专业画家成了创作主体,但也有一部分人由于职业选择的关系,而仍在坚持“业余”画家的身份。与专业画家一样,他们也大都经过了系统的美术专业学习,有扎实的绘画基础和造型能力,更重要的是他们还掌握了较之专业画家更丰富的文化知识,又有较高的理论修养和广阔的学术视角。加之他们所从事职业的关系,在工作中接触到的是与绘画艺术相关的各种文化知识,这对他们在业余从事绘画创作无疑会带来丰富的养料,使其艺术之树长的更茁壮,花朵开得更鲜艳,果实结得更丰硕。王玉山的艺术人生就有以上特征。 王玉山的“业余”画家身份始於1981年,这一年他从中央美术学院毕业直接分配到人民美术出版社工作,在编辑的岗位上一干就是20余年。工作中,他勤恳努力,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编辑出版了三四百本各类图书画册,其中有许多被评为优秀图书,获得过多种奖项。套用一句当下流行的话说,王玉山是一个先进文化的传播者。为了说明自己的职业身份,并道出其中的辛苦,他还经常在作品上钤盖一方“做嫁之余”印文的闲章。众所周知,“为人作嫁衣”是对从事图书编辑出版工作的一种戏称,也是所有从业者饱含辛酸的自嘲。当编辑所付出的个人事业上的牺牲,使非此行当中人所无法体会的。据笔者所知,王玉山的绘画作品大都是在夜深人静,别人已安然进入梦乡时完成的,为此他从未在凌晨两点之前上床入睡过,对此他戏谑地称之为“点灯熬油”。由此可以看出王玉山艺术创作时的勤奋和刻苦,以及对事业的执著追求。 编辑的一大特点就是要多读书,读各种书;多看作品,看各种作品,这也正合乎了古人对画家提出的“读万卷书”的要求,并且还要勤于思考。虽然这种多读、多看和勤思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工作需要,有被迫的一面,但它却带来了个人知识的不断积累和文化修养的逐步丰富,以及艺术鉴赏水平的逐渐提高,更重要的是,它使画家的艺术心灵得到了扩充和涵养。这对画家艺术水平的提高无疑是大有裨益的。其实编辑这个职业是能产生大画家的,比如黄宾虹,大多数人仅知道他是位绘画大师,一部分人知道他还是位学者,但是很少有人知道黄宾虹更是位优秀编辑。他从44岁进入上海神州国光社起,陆陆续续干了近30年的编辑工作,编辑出版了大量的书画、文物及文史方面的图书画册。可以肯定地讲,黄宾虹丰厚的传统文化修养与精深的绘画造诣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所从事的编辑工作。编辑工作的这一特点对有着强烈事业进取心和求知欲的王玉山来说,可谓是如鱼得水,他是实实在在地获取了艺术创作所需要的各种养分,并拿出了丰富的作品,取得了令同行和专业画家刮目相看的成就,几次全国大展参展并获奖就是明证。
王玉山的绘画活动始于少年时代,后来他又在高冠华、郭怡子宗 在当下,花鸟画创作已进入了花样翻新、异彩纷呈的时代,画家们在穷尽了题材后,又将目光和心思转向了求变求新上,以期个人面貌、形式语言及艺术风格的突破。一时间各种新技法、新观念层出不穷,但王玉山牢记师训,不为时风所动,坚持写意花鸟画以传统笔墨状物造型手段为基础,又适当吸取、借鉴西方艺术、民间艺术的某些表现形式,融会贯通,画他法为己法,形成了苍逸清雅,既有传统意味又富现代意识的个人艺术风貌。 在创作上,王玉山将刻画花鸟的情态神韵和表现画面的诗意集开拓花鸟画的新境界放在首位。为此他下了很大功夫,到荒郊野外和公园观察、搜集自然状态下花鸟的各种情态神貌,画了大量速写,从中提炼出最具情态韵致的花鸟形象。在构图经营上他将画面处理成自然某一角落,打破传统花鸟画构图比较单一的形式,借鉴山水画的布局方法,参以现代设计构成的某些法则,经吸收、消化后变成了自己的花鸟图式。其特点是于饱满中求空灵通透,以枝茎花叶的穿插来促成画面的节奏变化,以禽鸟的飞跃立卧来显示“画眼”之所在,极尽变化之能事,使画面富有张力,宛如透过窗口观赏大自然中花鸟的生活状况,使人产生一种亲近自然的感觉,从而与当下回归自然,人与自然相亲和的观念与潮流一致。在状物写形上,他以干湿浓淡、苍逸遒健而富于变化的墨线勾勒出花卉的物形轮廓,稍事渲染后再着以清丽明雅的色彩,或直接用色花出而后再用墨的点、线、面、块做深入地描绘;而禽鸟则用色墨结合的小写意笔法画出,造型概括,手法洗练而神情准确、生动。他有时还在花丛空隙或其背后,以浓笔重墨添上几块岩石或一截崖壁,既增加了作品的自然气氛,又丰富了画面的层次感和体量感。 已步入中年的王玉山先生,无论在工作中还是在艺术上都到了一个人生的关口,在业余中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发挥自己的创作潜力,以推出更多的有鲜明个性和独特艺术魅力的作品,是摆在他面前的一大课题。人们有理由相信,随着阅历和学养的日益丰富,他会以一个更新的面貌呈现在人们面前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