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山庄|网上美术馆|网上美术教室|书画鉴赏|收藏天地|老年书画
艺术论坛|科学与艺术|艺术与生活|交流园地|联系我们|天地人社区|留言

吃的艺术


茶艺表演

单枞:我看茶艺表演

  茶艺表演是通过夸张地演绎泡茶的程序,从而达到泡茶美感的艺术境界。但是,在各种文化现象的冲击下,泡茶的演艺过程不仅夸张,还有些勉强。我对茶艺表演发表以下几点看法,求教于网友们,希望不吝赐教,欢迎参与讨论。

  一、温杯的主要目的是从卫生角度考虑的。不同茶具的使用,其作用不一样。

  紫砂壶。温杯的目的在于提高壶温,让紫砂壶的砂质透气孔张开,有利于吸味、保温,使茶叶香气散发,壶的这种透气性还有利于收敛茶叶的异味。

  用紫砂壶比较讲究的人,还有个温壶池,象托盘一样,池里面放满了热水,紫砂壶置放热水池中。“再洗仙颜”这道表演程序其实是不断重复的,即每次给茶壶里加开水,盖好壶盖后,都会用开水在壶面上浇一遍。既是温壶,也是洗壶。由于有了这道功夫,下面的“游山玩水”就显得很有必要了。从壶池里把茶壶拿出来,壶的底部有水渍,可以在壶池的边缘走一遍,也可以在茶盘的边缘游走,主要目的是为了滤干壶面的水渍。作为表演,有时动作夸张,游走的范围可能更大。也有的简化了这道手续,从壶池里拿出紫砂壶,直接在养壶巾上熨一下,就滤干了壶面的水渍,使得茶壶出茶的时候,不会把壶面的水渍一同倒入杯中。

  对于瓷质的茶具来说,由于不存在透气这么一说,所以温壶就只有卫生的作用。如果瓷的表面温度太高,还会烫伤手指,喝茶本来是件蛮享受的事情,如果被烫得哇哇叫,还有什么享受。

  对于玻璃茶具,温壶就更不可取了。且不说烫手,“温”的过程还卫生不了,毕竟还有手的汗渍在玻璃上。从卫生角度出发,玻璃茶具不如直接从碗柜或者消毒柜取用。

  二、赏茗是为了看干茶,台湾人为了使这道表演程序更好看,特意制作了赏茗杯,她的样子象一个打破了的瓷碗。

  品茶专家在评茶的时候,看干茶叶的过程是用放大镜看的。我的喝茶经验告诉我,这是多余的!干茶的好坏跟茶叶的好不好喝是两码子事。好看的干茶叶只能说明做茶的功夫,也就是茶叶师傅的手法,这是经验,评茶的人凭经验,做茶的人凭经验,那么这个经验是不是告诉了我们,什么形状的茶叶好喝?没有,连做茶叶的师傅自己都不知道哪一锅的茶叶好喝!

  不论什么品种的成品茶叶,都看不出它充满生机的辉煌历史,就算通过看茶底,看出了它过去是多么的郁郁葱葱,优美动人,那跟喝茶、品尝茶汤的味道又有什么关系?如果不喝就知道茶叶的好坏,那就不用泡茶了。如果外形跟茶叶的汤水好坏没有什么关系,那么,这道茶艺表演就是在懵人。

  楞要说这道表演工序有作用的话,那就是征求客人的意见,泡什么茶、多少量合适。跟欣赏无关。

  三、仙茗入杯。对于茶壶泡茶来说,把茶叶倒入茶壶,速度的快慢、手法姿势的优美,跟这个茗(茶叶)一点关系也没有。表演中可以把很烂的茶叶当成仙茶,用优美的手势倒入茶壶。但是,别忘了我们最终是喝茶耶,花里胡哨的表演不外乎骗人,显示茶叶多么的昂贵。这就是日本茶道的余毒,日本人基本上不分茶叶的好坏,他们喝茶是宗教艺术的仪式,相当于我们的布道施法术。我们不一样,我们是把茶饮当美味,并不希望从喝茶水获得某种精神净化。真是那样,喝茶未免也太累人了。

  对于绿茶的某种泡法是有意义的,先把开水倒入玻璃杯,再把绿莹莹的干茶叶放入玻璃杯,欣赏绿茶在水中的沉浮。若是配合茶艺表演的手法,一粒粒茶叶滑落杯中,旋转、展开,也很优美。但是,这种泡茶的方法仅限于某些茶叶,如果硬是把某些茶叶的泡法强加在其他茶叶上,本来优美的手法就会变得蹩脚。

  四、“关公巡城”的手法只适用于盖碗的功夫茶具。因为茶壶泡茶已经有了茶海了,茶汤经过均匀的混合了,一杯一杯倒过去就得了,不会有浓淡区分,更不存在“韩信点兵”、“凤凰三点头”这么一说。点出来的只能是滤网滤不掉的茶渣。

  五、再说俗称“翻杯”的“丹凤朝阳”或“龙凤呈祥”。对于喜欢用闻香杯的人来说,这道程序的手法是很优美的,名称也好听。但是,许多人品茶是不用温香杯的。茶的香气是品出来的,光靠鼻子闻,就算闻明白了,那时茶汤已经凉了,尝香就差了许多。

  六、最后说说焚香。茶艺馆爱把环境打扮成庙宇一样,到处是檀香味。给人庄严肃穆的感觉,有的就把陆羽画在墙上。茶艺馆干吗要搞得跟庙宇一样呢,无外乎就是想树立权威感、更好的宰客!这种环境氛围就是想造成一个有理说不清的效果,我不知道檀香会不会使人智商下降,但很多人在那种环境下就变得出钱很大方。进庙宇拜佛是为了信仰,进茶艺馆喝茶是为了什么?要的就是那个香味吗?我以为跟喝茶无关。


子衿:异议

  茶艺是研究怎样才能得到好茶汤,而茶艺表演是派生出来,目的就是形式演示,如同戏曲表演不是实际生活一样。各自有存在的理由,我觉得没有必要批判。对于茶没有太多了解的人,茶艺表演有很大的宣传作用,引起人的遐想和好奇。而且表演形式容易扩大影响和声势,利于宣传。你在福建,习惯了喝茶,可是在许多地方,特别是城市里,人们有太多的选择,茶是宝珠暗藏。特别是,中国人的陋习,总以为老传统是落后的,国外的东西是好的,这是国内的现状。如果不是台湾人在国内首开茶艺馆,除了广东福建,没有多少人知道乌龙茶是什么东西。即使是现在,不是还有人说只有台湾的茶可以喝吗?所以在这种形式之下,有人要夸张地表演茶艺,美化茶艺,宣传茶文化,我一概不反对,尽管我是不要看茶艺表演,而且觉得是大大委屈了茶。

  再说实际的技艺问题:温杯的目的,一是清洁二是提高茶具温度。紫砂壶且不提。再说玻璃,我个人认为对于下投法和中投法,提高温度也是要紧的,目的是保持水温。绿茶泡得好不好,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水温要合适,不象乌龙,滚水就成。如果茶具是冷的,水冲下去会迅速降温,实际水温就不对了。但是如果先冲水,最后放茶,就没有温杯的必要,可以倒入比预期温度高的水,等温度降到合适再放茶。

  干茶的好坏和茶好不好喝是有关系的。看干茶,不是看做得好不好看,而且要看颜色,形状,光泽,香气和是否碎茶多。比如你给我的两种铁观音,在外形上就相差很远。好的那一种,翠绿,颗粒大,非常油润。翠绿说明发酵略浅,铁观音如果发酵浅,很不好控制,因为很容易香气做不出来。只有摇青技术高超的人,才能做出翠绿而且香纯的茶。那些想做出翠绿结果失败了的茶,会被做成熟茶,售价就很低了。所以一般来说,不是技术好的人,不敢随便尝试。颗粒大并不都是好的,但是起码有叶片大而肥厚的可能性。比如本山,是不可能做得紧结卷曲大颗粒的。至少一看就知道是铁观音。好的干茶很清香,陈茶或保存不好的茶,都有异味或闷气。所以干茶的好坏,至少给人以初步印象。你在福建,茶店都会允许试茶。可是在大多数地方,根本就没有试茶的传统,要买,只能通过鉴别干茶。对于绿茶,干茶的鉴别特别有效。比如龙井,摸上去要滑,抓起一把撒下来,好茶会散开来不成堆。最好的颜色不是翠绿,而是略黄。如果人家要的是狮峰龙井的价,而茶是碧绿的,那么你至少知道这是假的狮峰。绿茶藏得不好,干茶颜色很会就会变。这些都十分的明显。什么茶都会被作假,有些干茶看着很好的,喝起来却令人失望。但是懂得干茶的特征,至少可以减少上当的几率。

  关公巡城我是一直坚持的,因为不用公道杯。也许是心理作用,总是觉得公道杯会分了茶香和茶味,隔了一层才到口内,不好。再说那个滤网,金属的东西,和茶不配。一用滤网总是觉得有铁气,大概是心里作用。

  喝茶时候不要有异香。茶艺表演点香,估计是从“茶禅一味”那里演化来的。


单枞:先说这些

  茶艺表演的生搬硬套,肯定是要批评的。对任何一种现象,我们都有除魔卫道的义务。这么讨论的目的也就是为了大家能明了个中原由。尽管喝茶人讲究中庸哲学,但老夫子门下72弟子也并不是个个那么好说话的。有时候明哲未必能保身。说上一万遍的谎言就会被误认为真理。我们提出批评的目的不在于要毁灭一个事物,而是要对新事物的建立提供一个规范的意见。我希望这种讨论,能对各茶种的茶艺表演程式,起到规范的帮助作用。按你所说的随他去,你的处理事物的态度是不是过于低调了?干茶的好坏在明显的等级下是可以区分的,在茶叶等级区别不大的时候,要想从干茶上区别茶叶的好坏是不可能的。评茶中干茶分数不超过20%,而且大部分的评茶在干茶的项目上不被扣分,原因就是干茶叶是很容易欺骗人的感觉的。


子衿:低调

  我个人确实十分低调。茶这一个字,可以学习的太多了。不同茶类之间区别很大。以一种茶类的经验和感觉推广到其它,往往是不准确的。即使是专门学茶,穷其一生也是学不尽的。所以很少去否定一种东西或作法。而且对于茶的看法,我和你也是不一样的。我始终认为喝茶是十分私人的感受,别人愿意怎么喝,同时听音乐或看书看字画,那是他自己的喜好。

  茶艺表演其实大多数是由文人参与策划的。茶艺表演分很多种,有太极茶,文士茶,禅茶之类的名堂很多,说穿了茶在其中只是一种载体而已,其实要表现的是其它传统文化与茶的关系。在茶的发展史上,佛道在茶的初始阶段有决定性的推广作用。文人研究茶写茶书主持茶业,都是贡献。你看重的是茶叶作为饮料的功用,而他们要表现的是茶与其它文化的关系。完全是两个概念。做得正规的茶艺表演,我只在北京的明慧茶院见过。至于普通茶艺馆里的,多数是十分粗糙,依葫芦画瓢而已,表演者不知自己要表现什么。这就显示出一个茶馆的水平来。

  我开始对茶感兴趣,就是因为很偶然地看见茶艺表演,发现茶这个东西与自己的性情这样吻合,当真是欣喜若狂。从此我是到处托人买茶,寻找茶书茶刊,许多年前茶书都是稀罕之物,只上海图书馆古籍阅览室可以找到。在实际的喝茶读书过程中,心得与快乐是与日俱增的。再者,修行也在各人。如果一个人看了茶艺表演,之后的饮茶生涯里只晓得依葫芦画瓢,那么也罢了。

  喝茶喝到我这个样子,已经很难看得上茶艺馆了,因为以我的标准,茶艺馆里极少有好茶。没有好茶我是不去的。即使我自己带茶,也会发现茶馆里的壶差,烧水器烧不出好水,或者水差。但是偶尔会有环境很好的茶馆,比如广州兰圃里的国香馆,坐在园子里,古树婆娑,即使茶不够好,也可以在那里看一下午的书。可见喝茶要讲心境。我自己的家中,经常是喝茶同时听昆曲。你可以说听曲子会影响品味茶汤,但是在我而言是最佳享受,因为两者都是我的至爱。


文絮:兰圃

  是个喝茶的好去处。前年12月底的一个下午,和广州的一个朋友去过,环境很好,绿树花草成萌,溪水、石径相依相伴,不喝茶进去转转也很舒服,都市里能找到这么个地方不易,可以看出广州人的细致。那天也有一个小姑娘在馆里傍溪而倚,独自斟酌、看书,是不是主持你啊?朋友说广州还有一处较兰圃更幽静、更雅的去处,我记性很差,说过就忘了。
  我是爱坐茶馆的那一类,主要看重环境的和谐、闲适以及与茶氛围的协调,心境倒是次要,有时心境不好的时候更要去喜爱的茶馆坐坐,一杯茶一支烟一首好听的背景音乐能让心情迅速舒缓平静下来,这也不斥为一种精神享受吧,也算是一种喝茶的人吧。赞同你所说的,茶一个字可能是穷尽一生也是学不尽的,她的博大精深,独特的魅力多是因为她庞大深邃的文化背景吧,否则她与一种有一定益身功能和口味的树叶或是药材就没什么区别了。我们喝每一口茶的时候,感到神清气爽的不应只是茶的口味与等次吧。家里没有那么适当环境的爱茶者最好的去处还是茶馆。
  杭州和成都都有一些比较有特色的茶馆(不是茶艺馆),西湖边上有一排相连的小楼,门脸都不大,进去却别有洞天。我去的一家木板楼梯、隔层,三层,竹质隔间。落坐后伙计端上一盆炭火,置上茶壶,再端上一个木匣,里面间隔着不同类型的果脯、小吃一类的,很是惬意,隔壁茶座交谈声、咳嗽声、哈欠声透过竹隔板隐隐传来,一时间恍若置身于二三十年代的气氛中,自己也觉着仿佛成为了一个左翼的新青年,长衫、围巾、分头。。害我下楼时还下意识地提了提衫角,空的,才回过神来……成都人也讲环境,也找得到类似于兰圃的茶馆,但最能体现成都人悠闲生活习性的,莫过于一些喝盖碗的地方,水边、亭边、竹林边、公园里尽是。我还喜欢名字取得有味,环境也不错的地方,有个叫“啜香庐”的馆子,我就常去。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