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山庄|网上美术馆|网上美术教室|书画鉴赏|收藏天地|老年书画 |
吃的艺术 茶韵新说□ 南山如荠 整理 这里收集的是几篇有关“茶韵”的文章,奉献给茶友们鉴赏。 饮茶而有韵味,最为精要,一如观古画、书法、艺术品乃至诗词曲赋、听琴莳兰一样,得其形、神、味易,得其韵则难。 至于何为韵?何谓茶韵?众说芸芸,此处所列,也仅仅是各家之言而已,谨供茶友们参考。
寇丹 茶的著作,诗歌、广告中屡见茶韵、茶汤之韵、岩韵、韵味绵长等词句。什么是韵,什么又是茶韵,提出一点看法就教于大家。 一 先明白什么是韵。这个字古字作韻,指声音。《说文解字》:“韻,和也。从音,员声”;《玉篇》:“声音和曰韻”。员即圆字的简写,圆浑之圆;匀为韻之简写,调匀之匀。韵为圆浑和谐的意思。东汉蔡邕《琴赋》:“繁弦既抑,雅韵乃扬”;西晋陆机《演连珠》:“赴曲之音,洪(宏)细成韵”;南朝刘勰《文心雕龙》:“喓喓学草虫韵”都是指声音的和协。后来,声的抑扬用到了文字上,好育好记好听,刘勰说:“异音相从谓之和,同声相应谓之韵”,唐王勃说“一言均赋,四韵俱成”,他的《滕王阁序》便是明证。押韵是为了音律的和,唐白居易说“九岁谙识声韵”,有了音韵和节奏,才称得上琅琅上口,既悦耳又美。把韵用到生活中,又成了一项审美标准。像人体,五官端正叫美,气派风度叫韵。“徐娘半老,风韵犹存”就是韵比美更上一级,现代人可以称为气质。气质是花钱买不到也借不着的,是一个人内在的精神气度给众人以基本一致的认识,是人文化修养的外露。韵从声音一扩大,就有: “神韵冲简,识宇标峻”——宋顺帝《诏溢王敬弘》——神韵 以上诸例韵的复合词,虽细微却不可混用。除韵宇指人的器量胞怀,家韵指一户人家的处世作风外,都是指在人体状貌基础上的呈现的一种精神状态,一种美的官感反应。 二 从音节韵律到人的精神状貌,再扩大到对艺术作品的品评。刘勰把山水画的“气韵生动”列为第一标准。荆浩《山水画录》称:“画有六要,一曰气,二曰韵”并说“韵者,隐露立形,备意不俗”。“苏门六君子”之一的李鹰运用到文字上是“一曰体、二曰志、三曰气、四曰韵”并指出文字创作是作者人性内在精神美的外观表现。对一些架势大,貌似惊人,但内容苍白无力的作品,不仅不存在什么气韵,反而是“譬之壮夫,其躯干枵然,骨气强盛,而神色昏蒙,言动凡浊,则庸俗鄙人而已。”这种尖刻的评论,说明气和韵都是从整体的质量、精神上来认定的,形成了一条重要的品评准则。北宋范温认为“有余意谓之韵”,就象“闻之撞钏,大声已去,余音复来,悠扬婉转,声外之音,其是之谓矣”。读到这样的话,就慢慢转到我们要探讨的“茶韵”中来了。推开去说,非但是范温说的“声外之音”,应该还包括形外之态、言外之意、诗外之情、画外之趣,书外之神、茶外之味,风流韵事等等都可用韵字来描述。 潮州茶人叶汉钟先生来湖州时探及茶韵中的岩韵,他认为韵即气。武夷山采制的茶香茶味的产生的感觉,就是脑海中呈现出来武夷山的山水风土人情,别处的茶叶无可取代的,就是岩韵。 长安茶人马嘉善先生在湖州时探及茶韵,他认为这是茶香茶味进入人的腑脏之后,与人体生气相结合的一种气息。每种茶对每个人所产生的结果并不一致,因此茶韵对每个人的理解也有不同。共同的是体内所产生的那一种一种太和之气,有一种飘渺的愉悦感,就是茶韵。 武夷茶人林治在《神州问茶》中有一节谈到岩韵。他认为武夷山是以石为神髓,水为灵韵的名山。在品茗时要想到岩石的安然、永恒、脉动……心领神会的吸取天地灵气、日月精华。岩韵是谁也讲不清,难以言传的爱石恋石情结。 北京茶人张英立先生来湖州时探讨茶韵。他认为,传世佳茗极多,但茶与韵相连的却只三种。即福建安溪铁观音的“观音韵”与武夷大红袍的“岩韵”,还有安徽太平猴坑所产的猴魁称为“猴韵”。他认为清代梁矩章《归田琐记》中的香、清、甘、活四字中的活字即指茶韵。最后他认为,对于韵可谓“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近阅美国迈克?米勒著《迷药》一书,其中他把茶与人参、罂粟、曼陀罗、颠茄、烟草、龙舌兰等并列,认为饮后能令人产生短暂的精神迷幻,得到愉快的升华感,这就是迷药的作用。读至此,似乎与唐代卢仝的《七碗茶歌》有类似,卢仝说喝到第六、七节碗时已进入飞升迷幻境界。这也不仅是卢仝,而是历代茶诗中表达出的一个共有的东西,这就是绵长余味的茶韵对人的精神作用。 韵不仅是短时的感受,流布也长可达百千年。现在研究兰花和对艺兰事业有贡献的,称之为“楚骚遗韵”,典出楚国的屈原崇尚兰花的高洁香远;对集中描写和体现汉唐文化的作品、展示称之为“汉风唐韵”或“大唐遗韵”。在小的方面,弹琴的“指韵”,书画的“笔韵”、“墨韵”;曲艺“京韵大鼓”也指历代北京之风味气韵,非指语音之韵,这些例子说明,形成韵是需要时间积淀的,是需要千万人共识确认的。茶韵,在大的方面就是中国的茶和中国的历史,地方风土,审美标准和个人修养的总和,非指茶的形、色、香、味,指一种精神境界,属茶外之味。小的方面是人在品饮茶汤之后产生愉悦、空灵,瞬间的迷幻和浮想联翩的境界,也是茶外之味。因为都是茶赋予的,故为茶韵
细品午子“幽韵” 阇黎 韵,是我们品饮茶汤时所得到的特殊感受,称为“茶韵”。譬如大家常提到的武夷茶的“岩韵”、铁观音的“观音韵”等,其实都是指茶韵,只是因为茶品不同,所得到的感受不同而已。 韵通常是和气联系在一起的,称作“气韵”。 气的概念最早见于《老子》,第四十二章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此后的庄子、孟子、荀子及汉代的《淮南子》、《论衡》、魏晋南北朝时期阮嵇、籍康等,都接受了这种观点。一般认为,天地万物的根源是“元气”,元气有阴有阳,阴阳二气相合和而产生了天地万物。所以《易传》里说“一阴一阳之为道”,就是这个道理。 茶韵则指的是茶汤的“韵味”。茶汤“韵味”虽然离不开茶汤“滋味”,但又超越了茶汤“滋味”,“味”在这里不仅仅指味觉的“味”,更是指精神上的愉悦和享受,是“味外之味”。韵和气密不可分。韵由气生,气为本源,没有气也就没有了韵。这里的“气”并非指茶汤的香气,而是指茶汤的“元气”。茶汤的元气和人体的元气相和合,就形成了独特的韵味——茶韵。 我们知道茶汤除了色泽、香气、滋味外,还有气韵,称作“茶汤四相”。我们对“茶汤四相”的感受就称做茶韵。可见茶韵并非独立存在,她必须是在我们品饮茶汤过程中才出现的,是我们品饮茶汤时的特殊感受。说她特殊,是因为这样的感受因人而异,每个人感受不同,所得茶韵也就有所不同。 许多人以为 “茶韵”很神秘,难以体会,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每种茶都有其独特的滋味和气韵,这独特的滋味和气韵其实已很接近茶韵。譬如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安吉白茶、午子绿茶等,都有其独特的韵味,而非仅仅局限于乌龙茶类。 午子绿茶产于陕西汉中西乡县午子山,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很适宜茶树生长。近些年来在陕西午子绿茶公司的不断开发推广下,午子绿茶(及其代表茶品午子仙毫)已经成为陕西知名茶叶品牌,在省内外享有盛誉。 午子绿茶的茶韵我以为可以用一个“幽”字来概括。 “幽”首先表现在茶形上。午子绿茶外形紧细如蚁,锋毫内敛,色泽秀润,干茶嗅起来有一股特殊的幽香,我将之称为“午子幽香”。 其次表现在汤色上。午子绿茶汤色清澈绿亮,犹如雨后山石凹处积留的一洼春水,绿幽幽、亮汪汪的,清幽无比。更难能可贵的是,她的汤色即使贮放到第二天,也依然绿亮如故,堪称奇绝。 其次表现在香气上。冲泡午子绿茶以85度水温最为适宜,先投入适量茶叶,然后冲水润茶,此时会有幽香袭人鼻翼,如兰似蕙,惹人遐思。接着注水瀹茶,约一分钟后开汤,此时茶汤香气最为幽雅纯正,饮罢搁盏,仍觉幽香习习然,余韵不绝。 “幽”还体现在茶汤滋味上。午子绿茶茶汤不温不燥,不缓不急,纯正儒雅,意味深长,恰好能用一个“幽”字来说明。 而最能体现午子绿茶幽韵的,当然是她的茶汤气韵了。 午子绿茶余味浑厚,回甘持久,细啜一盏后凝神屏息,细细体味那一缕幽幽渺渺的茶息,真个是“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其中况味,也只能用一个“幽”字来形容了。 唐代诗僧齐己有一首《山寺喜道者至》的诗,其中有句道:“鸟幽声忽断,茶好味重回。知住南岩久,冥心坐绿苔。”我以为用来说明午子绿茶的“幽韵”,很是贴切。 幽韵,午子绿茶特有的茶韵,您只有在细细品尝过后,才能领略出她那独特的韵味和魅力。
岩韵细读 南茶 武夷岩茶的典型特征,可以用“岩韵”两个字来概括。人们喜欢岩茶,其实也就喜欢那股“岩韵”。然而,怎么理解“岩韵”,岩韵有哪些内容,犹其是感官上的具体内容呢? 首先,要从感官上体会岩茶在色、香、味方面的特征。 原文请点击这里:http://www.sanzui.com/bbs/showthread.php?s=&threadid=15121
铁观音的神韵 风铃飘响 铁观音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是指茶树的品种,两处发源地的传说,指的也是发现铁观音的母树。 只有铁观音的品种做成的茶,才会有铁观音的韵味,反过来,有没有“观音韵”也就成了检验铁观音品质高下的依据。 “红叶、圆身,歪巴桃”是纯种铁观音品种芽叶的特征,所以行内人又叫红心铁观音或红祥观音。纯种的铁观音鲜叶制成乌龙茶后,香气清香高长如幽兰,滋味醇厚甘鲜,香与味的完善结合,回酣隽永,无味至味,在心脾,胸臆间回荡,又呈现醍醐灌顶之势,形成一种可以追寻与可以辨别的残存的齿后留香,沿着食道向上漫延,一般的茶汤入口后,茶气是下沉的,惟只有铁观音可以上行的,这亦就是所谓的铁观音的韵味与神韵。 如果不知道此诀,那么有人拿本山等其他的品种作铁观音卖于你,既使被蒙骗了,也不会知道,况且本山茶的香气可能比铁观音还高呢?可它的价格只有铁观音的1/3到1/10。 在安溪的茶市里,人们都是靠嗅香尝味来确定铁观音的价格的,外形相似的茶,由于它的韵味不同,价格可以相差几倍甚至几十倍,上百倍。 这一种嗅香尝味的品茶评本领茶不是一天两天就能练就的。 原文请点击这里:http://bbs.77cha.com/dispbbs.asp?boardID=14&ID=3228&page=1
欧南 一 关于茶香 铁观音最迷人的地方就是其高扬的兰花香,我们所说的兰花香其实只是一种类似兰香的特殊茶香、给人以很深刻的印象。但是,并不是所有铁观音茶都会有兰花香,只有少数制作成功的优质产品才会出现明显而馥郁的兰香——一般来说,常见的兰花香有两种风格:一为尖锐、霸气,具有很强的冲力,刚性十足,令人印象极深,普遍被茶友作为衡量产品是否高档铁观音的基准,这类茶基本上都属于轻发酵制法;但它的缺陷是产品的回韵可能不会特别绵长,而且也比较容易出现强苦味。另一种为高雅、含蓄,但清幽的兰香也非常明显,显得具有阴柔性、渗透力强,其优胜之处在于茶汤口感较有亲和力,茶汤回韵十足——当然,这并不是绝对的。 这两种风格不同的兰花茶香其实并没有什么高下之分,二者只不过分别属于不同风格流派而已、可视为同一个质量等级。 很大一部分工艺失败的铁观音不会出现高扬的兰花香,茶香钝、青味过强,令人难有好印象;此类茶为数不少,加上轻发酵导致口感醇厚度不足,难为佳品。 上述对茶香的讨论所针对的是冲泡后的茶香,而非干茶的香味;一般来说,新鲜、保存好或者刚焙火的干茶较容易出现明显、高扬的茶香,但这并不是特别重要,因为很多铁观音茶虽然干茶香气不张扬,但泡饮之后令人印象深刻;而不少茶干茶的兰花香很强,泡饮之后反而弱了——所以评价铁观音的兰花香是否纯正高扬应该以泡饮时为准。 二 关于口感的讨论 毫无疑问,品饮口感是衡量铁观音品质的第二个关键指标。品饮口感可以包括这几个方面:入口亲和力(苦、涩还是香纯)、口中感受(让茶汤在口腔流动、仔细感觉,是否会有什么放大的缺陷,所指主要为苦、涩、粗)与吞咽感受(滑口还是会有阻滞感)。 入口亲和力:虽说好茶不怕苦,但要是太苦的话无疑让人难以接受,但微有苦感还是可以接受的;几乎无苦亲和力更佳;而涩感是最为忌讳的,好茶怕涩——如果又苦又涩,这种茶质量绝对劣等;优质产品应该无苦或微苦、无明显涩感。茶汤入口,感觉茶香四溢,给人甘醇之感,此为好茶第一要素也。 口中感受:茶汤入口后,先不急于入腹,可在口中轻转,让茶水流遍整个口腔,让所有味觉神经仔细感受,这个时候,茶的优点和缺点都会被放大,如果品饮好茶,会让人觉得妙不可言、口中满扬茶香;倘若苦涩明显,则会进一步放大;另外,不少铁观音会有一种粗感,就是感觉口中某处仿佛被蒙上粗粗的一层(一般为舌头、舌根部),如果粗感不明显且短时间消失,那么应该无妨;但如果粗感强且经久不退,便会令人感觉不适,这也难成好茶。 吞咽感受:茶汤滑口还是有阻滞感往往可以在吞咽时感受,高档铁观音茶汤要求滑口、吞咽时毫不拖泥带水,感觉瞬时入腹,干净利落;而阻滞感强的茶汤在入喉时就没有此等美妙体验了,一般会觉得微有粗糙感,此类茶也难有高等级。 三 关于回甘回韵的讨论 回甘回韵是铁观音最迷人的特性之一,好茶回甘绵长、数小时内仍然齿颊生香,令人大呼美妙!然而,铁观音的回甘回韵有多种风格: 回甘:不管是轻发酵茶还是中发酵茶,优质产品在饮后都会立刻喉头泛甘、而后上升扩散到整个口腔,经久不退;但回甘有强有弱、有短有长,一般来说,回甘强则优,但只要可明显感觉出来即可,这种回甘给人感觉是非常自然的;关键在于持久度如何——有些铁观音,茶香、口感等指标都表现不错,但是回甘时间短,基本上喝完就完了,此种茶的等级也不会高到哪去。 回甜:优质的中发酵铁观音会有非常明显的回甜味,然轻发酵产品就不会有此项特色;回甜与回甘同时生成,给人以醇厚之感,这正是传统观音的迷人之处;但现在优质中发酵产品很少,大家不必苛求,知道即可。 生津:好茶饮后会有明显的生津效果,即便饮完数个小时、口中之津仍是源源而出、令人感觉十分之美妙,但不是所有茶都这样,只有少数品质好的产品才会有此表现;品质越好,生津时间约为持久——倘若有幸品饮到货真价实铁观音王,你便会发现在饮完数个小时之后,口中都是甘香存留、津液滋生,初接触此茶,多半是久久都难以忘怀…… 四 科学看待铁观音叶底 关于铁观音的叶底一直都存在很多争议,多数人认为叶底完整性是主要的考量因素,叶底完整为佳、反之为次,但这与实际技术情况并不符合。 根据制法,目前铁观音可以分为轻发酵和中发酵两类,轻发酵工艺当前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该工艺的特点是容易形成青、鲜、酸的口味,铁观音独有之兰花香也更容易体现,卖价较高,在利益驱使下,茶农几乎都朝向轻发酵工艺转变。轻发酵茶的另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要求茶水青绿、宛如绿豆汤,而非传统的金黄色,为达到这个目的,就要将茶叶边缘的红边去掉、人为造成叶面的破损,所以,轻发酵茶的叶底肯定都会非常碎,而这是由正常工序产生的结果,并非质量不佳。 相较之下,传统的中发酵制法保留绿叶红镶边的特征,茶汤为金黄琥珀色泽,并不要求将红边去掉,因此叶面的完整性保留得很好,视觉观感似乎更胜一筹。 换句话说:轻发酵铁观音叶底必然碎,而中发酵传统观音叶底完整性好——那么,为什么市场上的铁观音叶底几乎没有完整的呢?原因在于中发酵茶几乎成为历史,空调的流行不可避免将铁观音引向轻发酵工艺,要觅得叶底完整的茶相当困难。 由此得出的结论是:叶底完整性与铁观音茶的品质没有关系,只能代表不同的技术趋向而已。 原文请点击这里:http://bbs.77cha.com/dispbbs.asp?boardID=14&ID=3490&page=1
以上所录,仅仅是如荠所读到的几篇较有新意、心得的好文章,如果还有其他有关“茶韵”的文章,请大家推荐给我,以便收录。 正如文中所说,“茶韵”并不仅仅局限于武夷茶的岩韵、铁观音茶的观音韵以及午子绿茶的“幽韵”等,每种茶都有其特殊的韵味,譬如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安吉白茶、凤凰单枞、普洱茶等,希望能看到更多有关这方面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