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艺术山庄|网上展览馆|名家画苑|网络美术教室|作品销售|收藏天地|书画鉴赏|艺术论坛|老年书画|blog|
  科学与艺术|艺术与生活|天地人社区|交流园地|影音欣赏|友好连接|联系我们| 留言 1    3   |  博客2Eenlish
 

 

  艺术论坛    

    ● 论“新”  英国当代艺术学院院长炮轰行为艺术   再看达利

    ● 青春残酷艺术

牛肚里钻出裸男,行为艺术还是胡闹?(图) 发现东方:东西文化与互动 
    ● 自说——关于“大水墨”概念 假如艺术没有底线,那么道德呢? 中外名家感受自然悟语
    ● 什么是行为艺术 1 批评“行为艺术”中的某些“行为” 齐辛民先生的花鸟画艺术
    ● 我看四川美院的行为艺术 在猪肉上移植自己的皮肤:越堕落越艺术? 吃屎是哪门子行为艺术?
   ● 中国艺术教育亟待革新 奉献自己的身体:是行为艺术还是自虐? 杀猪也是行为艺术?
    ●写给艺术 ●  全球艺术家在杭探讨当代艺术未来走势 行为者,你是为了艺术吗?
数码作品 在北大校园BBS引起轰动的一篇文章
《@41》的争论:“就像‘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

 

论 "新"

  在最近的几十年中,关于艺术中"新"的不可能性的论述变得尤为广泛和富有影响力。其最有意思的特点是某种快乐的情绪,某种宣告"新"的终结的激越--是一种内在的满足,即关于新的终结的论述不断在当代文化环境中繁衍。实际上,最初对于历史终结的后现代感伤已经逝去。现在我们似乎对历史的丧失,进步的观念,理想的未来--所有传统上与"新"的现象相关的事物--都是乐观的。从必须在历史上求新的义务中解放出来是生活中的一次伟大胜利,它战胜了过去占绝对统治地位的历史叙述,该叙述倾向于征服现实,并将其理想化和形式化。我们首先是在博物馆中经历艺术的历史。因此,从求新的义务中解放出来可以理解为从艺术史中(就此而言也可说是从历史之中)解放出来,它首先是作为冲破博物馆束缚的一次机会而被艺术所经验。冲出博物馆意味着要超出已经确立的艺术界的封闭圈子,超出博物馆的高墙,成为流行的、生动的,当下的。因此,对我而言,这种关于艺术之"新"的终结的激越,首先与将艺术引入生活的这一新的承诺相关联,即超越所有历史建构和考虑,超越新与旧的对立。

  艺术家和艺术理论家们乐于最终从历史的重负中,从前进到下一步的需要中,从遵循在历史上求新的历史法则和要求的义务中解放出来。取而代之的是,这些艺术家和理论家希望在政治上、在文化上投身到社会现实中;他们希望反思自己的文化身份,表达他们的渴望等等。但首先,他们都希望表明他们自己是真正鲜活和真实的--对立于抽象的、由博物馆系统和艺术市场所代表的僵死的历史架构。当然这是一个完全正当的愿望。但是为了能够实现这一创作真正活生生的艺术的愿望,我们必须回答下面的问题:何时在何种情况下艺术看起来是活着的--而不是死去的?

  在以真实生活为名义而发动的冲击历史、冲击博物馆、冲击图书馆、或者更为普遍的冲击档案馆的现代性中,潜藏着一个根深蒂固的传统。图书馆和博物馆是大多数现代作家和艺术家强烈憎恨的对象。卢梭赞赏著名的古代亚历山大图书馆的毁灭;歌德笔下的浮士德若能逃避图书馆(以及阅读藏书的义务),甚至不惜与魔鬼定约。在现代艺术家与理论家的文章中,博物馆被反复形容为艺术的坟墓,而博物馆长则是掘墓人。根据这一传统,博物馆的死亡--以及博物馆所代表的艺术史的死亡--必须被解释为真实的、有生命力的艺术的一次复兴,作为转向真正的现实、生活,转向伟大的它者的一次转折:如果博物馆死亡了,死亡本身也就死亡了。我们迅即变得自由,好象我们已经逃离了埃及的奴役准备前往真正生活的"应许之地"。所有这些是很容易理解的,即便为何埃及对艺术的囚禁到现在会走到尽头还不甚明了 。

  然而,此刻我更感兴趣的问题是另外一个:为什么艺术想要是活的而不是死的?把艺术当作活的来看这意味着什么?我将试图说明正是博物馆收藏行为的内在逻辑本身迫使艺术家走进现实--进入生活--并使得艺术看起来好象是活着的。我还将试图说明"是活的"意味着的正是"是新的"。

  在我看来,关于历史记忆及其再现的大量论述常常忽视了存在于现实和博物馆间的互补关系。博物馆并不比"真实的"历史次要,它也不仅仅是对根据历史发展的自动法则"真实地"发生在其高墙外面的事实的反映和记录。相反的命题却成立:"现实"本身相对于博物馆是次要的--只有在与博物馆收藏的比较中,"真实"才能被定义。这意味着博物馆收藏的变化会带来我们对现实自身感觉的变化--毕竟,现实可以定义为所有还没有被收藏的东西的总和。所以历史不能被理解为发生在博物馆高墙之外完全自动的过程。我们对现实的印象有赖于我们对博物馆的了解。

  有个例子清楚地说明了现实与博物馆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这就是艺术博物馆的例子。在现代博物馆出现之后从事创作的现代艺术家们知道(尽管他们反抗和憎恨)他们主要是为博物馆收藏而工作--至少若他们在所谓"高雅艺术"的境况下工作是如此。这些艺术家从一开始就知道他们将被收藏--他们也确实希望被收藏。与恐龙的情况不同,恐龙不知道它们自己最终会再现于自然历史博物馆,而艺术家则知道他们可能最终会进入艺术史博物馆。至少在某种意义上,恐龙的行为不受其再现于现代博物馆的未来命运的影响,而现代艺术家们的行为却必然受到对这样一种可能性的了解的影响。这种了解从根本上影响了艺术家的行为。即很明显博物馆只接受从真实生活之中、从藏品之外选取的东西,这就解释了为什么艺术家想要使他们的艺术看起来真实而鲜活。2

  凡是已经陈列在博物馆中的都被自动认定为属于过去,属于已经死亡了的。如果在博物馆之外我们遇到某个东西,使我们想起已陈列在博物馆中的形式、位置和方法,那么我们就不应把它视为真实的或鲜活的,而只应当作已逝过往的一件没有生命力的复制品。所以如果一个艺术家说(如大多数艺术家所说)他/她想要冲出博物馆,进入生活本身,走向真实,创作真正鲜活的艺术,这仅仅意味着这个艺术家想要被收藏。这是因为,被收藏的唯一可能性就是超越博物馆并且走进生活,创作出不同于已被博物馆收藏了的作品。再次,只有新事物才能被博物馆培养出的眼光看作是真实的、当下的、鲜活的。如果你重复已被收藏的艺术,那么你的艺术会被博物馆判定为纯粹"媚俗的"而遭拒绝。那些虚拟的恐龙实际上只是已经陈列在博物馆中的恐龙的没有生命力的复制品,正如我们所知的那样,它们只能在《侏罗纪公园》(Jurassic Park)的语境中得到展示--即娱乐的、消遣的语境中--而非在博物馆里。在这层意义上,博物馆就像教堂:你必须先有罪才能成为一个圣徒--否则你只能是一个平庸的、尚可的人,没有进入上帝的脑海,得到上帝关注的机会。这就是为什么会如此矛盾:你越想把自己从博物馆中解放出来,你就越是陷于博物馆收藏逻辑的最激烈的道路上去,反之亦然。

  当然这种关于新的、真的、活着的解释与某种根深蒂固的信念相悖,此信念见于许多早期先锋派的著作中--即步入生活之路的开辟只能通过摧毁博物馆和一种激烈的、狂热的对于过去的清除来完成,这过去横亘在我们与我们的当下之间。此种关于"新"的观点在Kasimir Malevich的简短而重要的文章《论博物馆》(1919)中得到了强烈的表达。当时新成立的苏维埃政府担心帝俄时代的博物馆和艺术收藏会被内战和国家机构及经济的总体崩溃所破坏,为此,共产党试图保护和抢救这些藏品。Malevich在此文中反对苏维埃政权保护博物馆的政策,他号召国家不要为了过去的艺术藏品的利益而进行干预,因为这些藏品的毁灭会开辟一条通往真实的、活生生的艺术的道路。他特别写道:

  生活知道它自己在干什么,如果它奋力去破坏,人们绝不应该干涉,因为若阻挡生活的破坏进程,实际上正在堵塞通往"在我们之中诞生的关于生活的新观念"的途径。焚烧一具尸体,最后只剩下一克粉末。慢慢地,成千上万的墓地(将会消失,剩下的骨灰)能被一个化学家的书架所容纳。作为让步,我们可以让保守者焚毁所有过去的时代,并建立起一座药房,因为过去的时代已死。

  后来,Malevich给出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他的意思:

(药房的)目的将是相同的,即使人们会重新检查鲁本斯和他所有作品的粉末--一大堆想法将在人们的脑中出现,并常常会比实际的再现更鲜活(还占更少的地方)。 3

1 在我的印象中德国学者Jan Assmann的著作论及埃及文明和历史记忆。

2 被博物馆收藏的"旧事物", 总是对应于艺术史写作和策展实践中的"新趋向":我们知道,艺术史在每个时代都被不断地重新加以思考。这意味着所有被博物馆接受的东西必须在某种意义上是新的--新创作的,新发现的,或新被欣赏或承认为有价值的。私人收藏不能填补这一地位,因为它们由个人趣味而非历史再现的一般观念所掌控。这就是为什么今天私人收藏家寻求艺术博物馆系统的认可和肯定:以保证其藏品的历史价值及与之相伴的经济价值。

3 Kazimir Malevich,《论博物馆》,载于K.Malevich,《艺术论集》("Essays on Art"),纽约,1971年,第1

  这个关于鲁本斯的例子对于Malevich并非偶然:在许多更早的声明中,他宣称在我们的时代去画"维纳斯的丰臀"已成为不可能。Malevich还在更早的一篇关于他著名的"黑色方块"(已成为当时艺术创新最受公认的象征)的文中写道:"Psyche 的甜蜜微笑已没有机会出现在我的黑色方块中,黑色方块永远不可能被用作xing爱的眠床" 。2 Malevich憎恨单调的xing爱仪式,至少不亚于对单调的博物馆收藏的憎恶程度。但最重要的是这样一种信念(潜藏于其论述之中),即一种新的、原创的、创新的艺术是无法被由旧习俗统治的博物馆收藏所接受的。事实上,在Malevich的时代存在的对立情况,自博物馆作为一个现代机构在18世纪末出现以来就一直如此对立着。博物馆收藏在现代并非被已完全确立的、确定的、源自既往的标准趣味所统治。相反,正是历史再现的理念迫使博物馆系统首先去收集能代表某些历史时代的所有东西--包括当代。这个关于历史再现的观念从未被质疑过--甚至最近的后现代写作也没有质疑过,这种后现代写作此时也假装在历史上是新的、真正当代的和时髦的。他们仅仅是在问,谁和什么"新"到足以代表我们自己的时代,而没有再向前一步。

  如果过去的一切恰恰没有被收藏起来,如果从前的艺术品没有被博物馆所保护,那么忠实于过去,遵循传统,并且抗拒时间流逝的破坏力是否能被人们意识到,甚至成为一种道德义务呢?Levi-Strauss曾将没有博物馆的文化定义为"冷文化",这些文化试图通过不断地复制过去来保持它们文化身份的完整性。它们这样做是因为它们感觉到被遗忘的威胁,感觉到历史记忆完全丧失的威胁。但是如果博物馆将过去的一切收藏并保护起来,则对于旧有风格、形式、习俗和传统的复制就变得不必要了。而且,这种对于旧有的和传统的东西的复制成为一种为社会所禁止的行为,至少是没有回报的行为。现代艺术最通用的法则不?quot;现在我可以自由地创造新事物",而是再也不能重复过去了!正如Malevich所言,再画维纳斯的丰臀已经不可能了。但是只有博物馆的存在才能使这种事变得不可能。若如Malevich所假设的,鲁本斯的作品真的被烧毁了,那么事实上画维纳斯的丰臀又重新成为可能。先锋派的策略并非始于通往更大的自由,而是伴随着一个新禁忌的出现开始的--"博物馆禁忌"--它禁止对已有作品的复制,因为这些作品不再消失而是保存在博物馆中并仍然在展出。

  博物馆并不规定这些新作品必须是什么样子,它只表明新作品绝不能是什么样子,就像苏格拉底的魔力(Demon)告诉他不能做什么,却从不告诉他必须做什么。我们可以称这种神秘的声音或存在为"内在的博物馆馆长"。每一个现代艺术家都有一个内在的馆长告诉他哪些是不能再做的,也就是不会再被收藏的。博物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关于艺术品看起来真实、鲜活、在场意味着什么的相当清晰的定义:即它看起来不能是已经存在于博物馆中,已经被收藏了的艺术。在场在此并非仅仅被定义为缺席的反义。要成为在场的,艺术也必须看起来是在场的。这意味着它看起来不能像是陈旧的,死亡了的过去的艺术,如同在博物馆中呈现的那样。

  我们甚至可以说,在现代博物馆的情况下,新产生的艺术的新奇之处不在于它是已确立的后事实(post factum)--作为与旧艺术比较的结果,相反,这种比较发生在新艺术品出现之前--并且事实上这种比较产生了这件新艺术品。现代艺术作品在它产生之前已经被收藏了。先锋艺术是具备精英思考能力的少数人的艺术,并不是因为它表达了资产阶级某些独特的趣味(例如Bourdieu的主张),在某种意义上,正是因为先锋艺术压根没有表达任何趣味--既无公众趣味,亦无个人趣味,甚至也没有艺术家自己的趣味。先锋派艺术是精英主义的仅仅因为它产生于一种束缚之下,而普通公众却并不受制于此。对于普通公众而言,所有的事物--至少是大多数事物--之所以是新的是因为它们不为人知,即使它们已经被博物馆收藏。这一观察开辟了进行基本区分的途径,此区分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关于"新"的现象是必要的,即存在于"新的"和"另外的"之间,或者新事物和不同的事物之间的区别。

                                                                               [返 回]

       英国当代艺术学院院长炮轰观念艺术

艺网 http://www.cl2000.com 2002-01-22 07:58:56 

  [世艺网] 本网伦敦1月21日专电  英国当代艺术学院院长伊万·马索日前表示,大多数的观念艺术都是“虚伪的、自我满足的、毫无技巧可言的粗糙的东西”。
    伊万在文章中写道,“它(观念艺术)是自我沉醉的中产阶级的产品,在自我嘲弄中无法躲藏。这些夸大的自我给真正的人民提供了一种假相。
    他还评论说,前透内奖得主艾敏并不理解自己在干些什么。
    艾敏听到评论后马上开始反击,她不仅要求伊万马上辞职,还表示,“我是不理解自己在干些什么,但是从我自己的处境来讲,我已经做的足够好了。”

                                                                              [返 回]

 

       艺术:青春残酷绘画

世艺网 http://www.cl2000.com 2002-01-30 14:17:56 三联生活周刊



     “二手玫瑰”乐队在酒吧里唱着“我们的生活就要开/往哪开/往幸福里开/我们的爱情就要开/往哪开/往永恒里开/我们的青春就要开/往哪开/往永恒里开……”开着开着就变成了“往哪开/他没地儿开……”香港作家李碧华说,“年轻又不需要本钱”是指年轻状态的光鲜一面,因为某种时候,年轻本身就是本钱。与这种本钱相伴的欲望则是一种残酷。前不久刚刚做完个展的尹朝阳说,生活中就是常常被随机出现的欲望所困,我们都对名利有所期待,都有各种各样的欲望,大家都在玩命的挣扎中生活,这种挣扎就是一种对抗状态,对抗自己 的欲望。希望自己能变得冷静一点,理性一点。有像他这样的一批年轻艺术家身在不再以道德精神为内心组织方式的社会,试图概括出一代新青年的内心经验和他们具精神分析式的内心表情。他们的画可以称之为“青春残酷绘画”。

  自90年代后期,产生了青春绘画的一种基本主题:受伤。“受伤”带有1970年前后出生一代人在90年代经历的一种共同的特征,一种来历不明的受伤。这一批年轻画家试图概括出一代新青年在沦为少数后的内心经验。

  这一批绘画有别于“新生代”绘画,虽然仍然延续着“新生代”的青春关怀,但视点已转向内心景象的自我分析。“青春残酷绘画”就像马修·巴尼电影中那个红头发、猪耳朵的男人在充满粘液的透明管道中爬行:90年代国际化的资本主义伤害是漂亮的、虚构的痛苦。

  田荣在90年代后期一直试图表现一种双重的自我矛盾:一个男孩在看另一个男孩,或者在一起感伤的相抚。这成为一种寓言式的内心表情,一种内心方式需要整体转换的个人痛楚。这些“表情”在许多人的画面中并没有确定的身份特征,他们可以是一个青春成长后期仍然脆弱的大“孩子”、一个患有心理不适症的小资分子。

  赵能智的“表情”一直弥漫着的受伤气息,是指他题为《表情》系列绘画的主体风格。从1998年起,赵能智开始画隐含在灰色迷蒙色调中的一张张醉眼朦胧的水肿似的脸,画面刻意堆积着一种自我混乱和分裂的视觉经验:愤怒、阴郁、呆滞、疑虑、窒息、迷幻、妄想等。在精神分析层次上,这些“表情”体现出一种自我“妖魔化”的镜像经验。

  尹朝阳的画面张力来自画面人物之间的一种童话关系,这使“青春绘画”的现实主义叙事向一种非现实的元素转化。

  画面的“残酷性”主要在于视觉情绪自身,画面上没有社会,只有虚拟的寓言场景中的不快乐的面部表情、刻意的非常规的动作。画面模型既像是一种心理上的“解决”,又像是一种感染力的抒发和制造。这是尹朝阳,也是“青春残酷”的整体绘画方式:它不是朝向一种现实的解决和道德表态,而是朝向一条青春的抒情之路。在这条路上,改变自身不是通过改变社会和社会象征的形式,而是通过把自己当作他者去获得自我感伤、欣赏和癫狂的自由,从而在内心建立审美的自由仙境。这是“青春残酷”的乌托邦所在:它试图通过这种方式,复兴青春的神性。

  忻海洲的《青春》绘画系列试图越过摄影的极限,在无限放大的脸部呈现比摄影更真实的表情层次。画面像是在做视觉的精神分析,这种分析因为对象不能把握性而弥漫着一种分析者的不安全感。有时候,画面少年的脸相又像是在分析自己。忻海洲描写了这一群人脆弱、无所适从的内心状况和向具体性坠落的伤感。

  谢南星的绘画趋向于自我揭秘,它以身体日常性为基础,揭示投入日常性中所遭际的受虐、幻想、游戏和自我感伤。他创作的寓言系列试图告诉别人一个关于孩子和成人冲突的残酷瞬间,这一瞬间堆积了一种难以忘怀的血腥的视觉记忆。谢南星的语汇是反讽式的,在朦胧的诗意下呈现一种血腥的意象。

  谢南星近期的绘画像一个巨幅的展开的电影荧幕,表现学校昏黄的楼道、三个吊扇页片在旋转的天顶一角,以及迷朦的雨夜后盘山公路。他的巨幅绘画是一种透露出微妙伤感时代的图像诗,巨大的物像使视觉迷失在一片晕眩的假定性的现实之中。(文/朱其)

                                                                                 [返 回]

 

写给艺术
 
彭佳 造型艺术系2000级

  罗网是坚韧的。撕裂它的时候,我又觉得心痛。
  自由是我终身追求而不得的。而追求它的时候,又让我觉得肝肠寸断。
  --题记

  随感之一
               --写给"艺术"

  当你醒着的时,我正入睡;睡梦中,你正醒着。
  当我今晨醒来时,你却睡去;浑浑的睡眠里,却没有我今晨的清醒。
  我想:到底是你先睡去,还是我一直都清醒?而想的结果却是让人丧气--在你和我的世界里,难道只有无限延长的永远平行的直线,没有任何交集?
  我不知道这一切你是否知道,你知道后又能怎样?是用今天的睡眠去款待昨日的清醒,抑或是在你心中?quot;四大皆空",不知今昨的深意?
  这种猜忌是可怕的,又让我觉得羞愧。我祈求着我可以变成火,变成风,变成自由得毫不顾忌的形体。那么我可以飞进你的眼,轻抚你的发,倾听你柔软的心曲。啊!我祈求着自由,可为了这自由,我却觉得羞愧,生怕上帝一个不小心应允了我的祈求--我怕那柔软的心曲里,却只有别的人的名姓。
    
                        2000.9.16


  随感之二
             --写给"艺术"

  我想我有一些话想对你说,而你却走开了,远远的。
  我要说的话至今还未说出,它就像一叶扁舟随时间的波涛而翻滚起伏。这未说出的话也许你已知晓,那么,为什么不要走开,远远地冷视着我,仿佛你我从不相识。难道你不知道你冰冷的眼睛已经深深地伤害了我的心?它就像一柄利剑,插向了我的心脏,使我艰于呼吸视听。
  你怎么忍心?你难道不知再汹涌的波浪也有平息的一天,再热情的火焰也会失去它的温度?你难道不知?
  我宁愿你是因为不懂,才对我冷冷相视,也不愿知道是因为你的虚伪和世故而故作清高。因为我不想破坏你原有的完美,哪怕只有一丝的污迹,我也不愿那样。
  那么,你,请保持你先前的冷漠来刺伤我的心吧!尽管这会使我流尽鲜血,也不至于让我痛苦到看见你灵魂的丑陋来嘲笑你,讽刺你。
  我想,我有一些话想对你说。你已知啊,那么请远远地走开吧!


                       2000.11.14


  随感之三
             --写给"艺术"
 
  我,已不再爱你。我下定了决心不再爱你。你的全部成了我祭坛前最丰盛的祭品,我要将它献给全能的太阳神。
  请原谅我的选择,要知道鱼和熊掌不能兼得。我只能用你换取神对我的垂爱。请你原谅了我吧”鹩媚隳瞧降⒋尤莸难劾粗冈鹞业氖浪祝憧梢杂米钭钅烟拇市呋逦遥汕笄竽悖虮鹫庋溲畚奘游业拇嬖冢蛭阏庋拖裱咐谆崴毫蚜宋业男脑唷?
  我已不再爱你,因为我要将你的生命在宇宙中拉长,使你的光辉在我身上得到尽放,使你成为可以和全能的太阳神一样得到世人的膜顶崇拜。
  我已不再爱你。


  读者留言:作者对艺术生活的感触是颇深的。文笔虽含蓄但无朦胧之感 ,笔调柔和却带有坚锐的对艺术执着追求的意境,其反语的使用也恰到好处。

 [返 回] 艺术山庄 [网络艺校}  [网上展览馆] 收藏天地

 

 

CHINA BEIJINGART VILLAGE 艺术山庄 SCIENCE   ART

通讯地址:artvillage@artvillage.cn